週四, 09 七月 2015 09:56

附錄6-2.1 鶯歌製陶200年表

年號、紀年

西元

大事記

製陶技術

嘉慶9

1804

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住在鶯歌大湖兔子坑,開啟了鶯歌陶瓷的製造。

使用兔子坑土、腳踢轆轤拉坯、蛇窯、燃材,生產無釉中小型陶器。

道光年間

 

陳昆最先在大湖字崁腳傳入磚瓦製造。

鶯歌開始使用崁腳紅土、包子窯、燃材。

咸豐3

1853

吳鞍因漳泉械鬥,窯場遷移至尖山(今尖山埔路)。

鶯歌開始使用尖山黑土。

同治12

1873

鶯歌一帶開始採掘煤炭。

 

明治32

1899

日人拆除清朝舊軌,重建鐵路從台北經鶯歌到桃園。

 

明治35

1902

日人新建鐵路完成,鶯歌火車站位於今中山路與中正一路口。

 

大正1

1912

清末民初大陸福州製陶師父來台,引進手擠坯製作大型陶器。此前鶯歌只生產中、小型粗陶。

清末民初鶯歌開始手擠坯製陶

大正2

1913

台灣總督府公佈產業組合規則施行於台灣,用來控制與輔導地方經濟、金融與產業。

 

大正3

1914

陳斐然成立成福輕便軌道公司,三角湧到鶯歌間鋪設輕便鐵道,主要運輸三峽煤礦到鶯歌火車站。 第1次世界大戰。

 

大正6

1917

鶯歌庄15石容量帆船有30艘,擔負農、礦、陶瓷之運輸。

 

大正8

1919

鶯歌南下火車車廂脫鉤倒滑入站車禍,導致鐵路改道成今日路線。 桃園大圳之開鑿完成使水量驟減,航運失利,鶯歌庄15石容量帆船剩15艘。

 

大正9

1920

10月1日陳斐然接任「鶯歌石信用組合」組合長,改名「鶯歌信用組合」,磚瓦、陶器等陶業納入組合營運項目之一。

 

大正10

1921

6月,鶯歌「尖山陶器組合」成立,陳斐然任組合長。

 

大正11

1922

鐵路改道完成,火車站移至現址。縱貫鐵路海線通車。

 

大正12

1923

日治時期鶯歌火車站因煤和陶器之轉運量大,貨物吞吐量高居全省第2。

 

大正13

1924

2月,陳斐然在鶯歌成立「益成記陶器製造所」。

 

大正14

1925

4月在二橋、尖山交界設立變電所,鶯歌開始供電,提供鶯歌製陶機械化的能源。

 

昭和4

1929

鶯歌陶瓷工廠登記有案的共7家。

 

昭和5

1930

鶯歌煤炭年產量30,303噸,值11萬日圓。

此時鶯歌已使用大湳土。

昭和6

1931

日本侵華戰爭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為提高台灣的工業能力,在台積極推動工業化運動,包括陶瓷產業在內。因此鶯歌開始生產工業陶瓷,如電氣礙子、開關、礙管等。同時也開始生產碗、盤、缽等。 陳赤牛(傳國)赴日本學習陶瓷技術3個月,是引進日本陶瓷技術來源之一。 邱成於警察退休後,到現在鶯歌國小北側開設「和成製陶部」,員工6人。

 

昭和7

1932

邱成與岳父還有詹太平等七人合股於中正二路和成一廠現址,建登窯,成立「協和陶器公司」,又稱「九公司」。 鶯歌陶瓷產量515,000個,61,800日圓,磚瓦5,939,000個,20,717日圓。 桃園大圳完成之後,大漢溪航運失利,陶瓷等貨物多改成鐵路貨運,鶯歌帆船剩約15艘。 鶯歌煤炭年產量31,030噸,值128,770日圓。

此鶯歌已使用登窯,燃煤。

昭和9

1934

此時鶯歌陶瓷工廠登記有案的共16家。

此時鶯歌有鐵砲窯(蛇窯)6個,改良窯3個

昭和12

1937

戰爭爆發,鶯歌大量生產碗、缸以供軍需。 政府提倡改良舊式衛生習慣,鶯歌開始生產白色陶製蹲式便器及痰盂。

 

昭和14

1939

七七事變引發中日戰爭,導致福州師傅回大陸,鶯歌窯場人力短缺,促使製陶機械設備的引進。

鶯歌開始使用練土機、電動轆轤

昭和15

1940

「和成製陶部」添置登窯,從事日式非水洗式陶便器生產。 「金敏窯業廠」成立,是中國砂輪的前身。

 

昭和16

1941

7月19日台北州陶器工業組合成立。 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邱成次子吳弘毅建熔塊釉藥窯,自製釉藥。 約此時航運被鐵路取代,陶瓷運輸完全改由鐵路或其他陸路運輸。

 

昭和17

1942

此時鶯歌陶瓷工廠登記有案的共25家,男性職工有120多人,女性職工有60位。

鶯歌使用機器轆轤者4家,並使用改良的鐵架轆轤。

昭和19

1944

台灣進入戰場狀態,飛機夜間轟炸時,窯場燒窯必須立即斷絕火光,致使燒窯困難。

 

昭和20

1945

「和成製陶部」改名為「和成製陶廠」。

 

民國35

1946

嘉寶自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46年,生產各類研磨用砂輪。

戰後 鏇坯機普遍應用於鶯歌的陶瓷製造。

民國38

1949

38年政府遷台,大陸陶瓷供應中斷,台灣內需市場擴大,鶯歌陶瓷業有飛躍式的發展。

 

民國39

1950

人類學家石璋如調查鶯歌窯廠,發現工作方法有人力及機械化兩類,陶瓷工廠共約30家。金門第1次運瓷土到台灣。

 

民國40

1951

約此時,鶯歌發展建築及衛浴陶瓷。

約此前鶯歌陶瓷用大湳土,後改用北投土或混用北投土。

民國42

1953

 

鶯歌開始使用粉紅彩釉下彩繪。

民國44

1955

卓木川與好友李阿春合夥開碗窯,以腳踏碗車、匣缽、煤炭、四角窯生產,一開始便使用北投土,後續加上南勢角土及金門土以增加耐溫。

 

民國45

1956

林根成開始製造神像,大部分供外銷,55年左右即沒落。

 

民國46

1957

 

北投土禁止開採,鶯歌改用其他坯土。

民國49

1960

林葆家遷居鶯歌1年,協助陶瓷廠改良磁磚、衛生陶瓷及研究陶瓷色料等。12月成立「台灣省陶瓷工業同業公會」。

 

民國50

1961

民國50幾年外銷興起,鶯歌陶瓷銷售改以外銷為主。台北地區因控制空氣污染,限制陶瓷生產,北投陶瓷往鶯歌發展。 9月,陶瓷公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辦陶瓷展覽,展出藝術瓷、日用陶瓷、建築瓷、電瓷、衛生瓷、陶石器、耐酸陶瓷等7項,是當時台灣最大規模展覽。 12月9日「和成製陶廠」改組為「和成窯業公司」,建台灣第一座隧道窯,長70公尺。

鶯歌開始使用隧道窯,燃料為重油。

民國51

1962

台灣陶瓷在美國西雅圖參加萬國博覽會,打開鶯歌陶瓷外銷之路。

 

民國52

1963

 

轉寫技術運用於鶯歌陶瓷裝飾。

民國55

1966

 

「和成窯業公司」進口英國電氣窯。

民國56

1967

林葆家以台灣坯土原料開發製作注漿小杯茶具組,影響鶯歌茶具製作。鶯歌外銷陶瓷正式交單外銷。7月台北市改院轄市,「台灣省陶瓷工業同業公會」改為「台灣區陶瓷工業同業公會」。

注漿成形法應用於鶯歌的茶壺製作。

民國57

1968

5月26日中美童子軍在總統府前技能表演大會,鶯歌中學表演瓷器製造,由林根成擔任教授。

5月7日,經合會召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改進設計研討會」邀請陶瓷界人士研討,建立自計陶瓷製品風格。 6月16日,許自然再度邀請素木洋一訪華,請其調查研究台產陶瓷土(北投土、南投土、宜蘭土、南勢角土)。

 

民國58

1969

約此時塑膠製品興起,取代多種日用陶瓷。 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結束營業,許多員工轉投入鶯歌他廠或自行創業。

 

民國59

1970

1970-80 台灣陶瓷蓬勃發展 陳福吉成立「三洋窯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建築瓷。省主席謝東閔提倡飲茶,茶藝流行,茶具需求大增。

 

民國60

1971

中國生產力中心與陶瓷工會聘請林葆家、吳讓農教授陶瓷相關知識,教導鶯歌各工廠產品改良技術。因禁止燃煤,台灣區陶瓷工會爭取苗栗天然氣引進鶯歌,鶯歌陶瓷界開始使用天然氣。約此時,明義窯業劉信義以注漿法製作小杯茶具組,此時期鶯歌茶壺以仿大陸宜興為主。煥臣陶瓷藝術有限公司陳煥臣發明茶壺磨光技術以及茶海的配置,建立鶯歌茶壺基本特色。

鶯歌開始有天然氣。

民國61

1972

7月 「市拿」成立,以仿明清瓷器為主,帶動鶯歌地區製作藝術瓷 的風氣,至今不衰。「 海水製陶工廠 」許松永開始以手拉坯製作小杯茶具組。

鶯歌陶瓷裝飾使用貼花技術。

民國62

1973

市拿公司聘請香港鄭策如先生教授陶瓷彩繪。

此後鶯歌陶瓷彩繪漸興。

民國63

1974

設廠在鶯歌的陶瓷廠數量佔全國8成以上。

 

民國66

1977

建築陶瓷馬賽克盛行。薇拉颱風造成北投地區土石流災情慘重,政府宣布禁採北投土,並因北投申請瓦斯管線未核准,造成北投陶瓷產業沒落,台灣陶瓷生產的重心由北投轉移到鶯歌。7月25日賽洛瑪颱風來襲,台灣瓦因供不應求,導致替代建材與建築方法的興起,隨後傳統瓦窯沒落。

 

民國67

1978

約此時阿萬師曾財萬開始專研朱泥茶壺手拉坯製作。

鶯歌引進義大利快速滾軸窯,產生瓷磚。燃料用天然氣。

民國68

1979

「和成」建立當時世界最長的 150公尺隧道窯。 1970年代末起,中國大陸經濟市場開放,嚴重影響台灣陶瓷產業。

 

民國70

1981

鶯歌以旺 聲公司為首,燒製結晶釉。此後台灣現代陶藝蓬勃發展。10月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成立。

此後鶯歌結晶釉風行。

民國71

1982

約此時建築業不景氣,直接影響磁磚製造產量。 「和成窯業公司」更名為「和成欣業公司」。

 

民國72

1983

手拉坯茶壺製作開始在鶯歌流行。

 

民國75

1986

台灣外銷陶瓷白坯代工市場萎縮。 約此後鶯歌陶瓷產業漸露疲態。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於鶯歌、苗栗兩地設立「陶瓷技術輔導中心」。

 

民國76

1987

開放大陸探親,大陸陶瓷隨之間接進口台灣。

 

民國77

1988

台北縣政府與鶯歌鎮公所編列預算籌建陶瓷博物館。 約此時仿古陶瓷受他國競爭壓力。

 

民國78

1989

1980年代末期台灣與大陸經貿往來頻繁,代工產業外移大陸形成趨勢,陶瓷廠也隨之外移。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成立「現代陶藝館」。

 

民國79

1990

全國磁器公司成立,採全自動化機器,生產全套瓷器餐具、茶具。

 

民國81

1992

行政院將陶瓷博物館籌建列為國建六年計畫。

「和成文教基金會」開辦「第一屆金陶獎」。

 

民國84

1995

觀光局提出將鶯歌鎮定位為 「鶯歌國際陶瓷城 」之發展構想。

12月16日尖山埔路「陶瓷藝術發展協會」成立。

 

民國85

1996

市拿公司榮膺經濟部工業局臺灣精品龍騰計劃績優廠商。

台華窯開始邀請畫家彩瓷創作。

6 月完成「 鶯歌國際陶瓷城發展綱要計畫 」,期使鶯歌鎮成為結合陶瓷產業與休閒觀光之陶瓷城,並將鶯歌陶瓷產品推向國際舞台。

 

民國86

1997

經濟部商業司選定鶯歌鎮尖山埔路為商店街之輔導對象,推動行人徒步區方案。

 

民國88

1999

鶯歌老街改建成商店街。

 

民國89

2000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正式成立。

 

民國93

2004

鶯歌製陶200年

 

資料來源: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網站,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yingo200/history/chronic1.htm,2009.12.24。本表經筆者理而成。

 

 

閱讀 : 9263
https://www.沃華科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