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週三, 09 三月 2016 00:26

鶯歌鎮志:【卷首 史略】第五章 社會與生活

第五章  社會與生活

 

第一節  社會行政與福利

壹、社會行政

 清代社會行政並無專責機構,或官紳合辦或私人經營,以不定期之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日治時期的社政,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社會事業系,主管全省社會福利事業行政。在地方各街庄分別設置方面委員,進行各種社會事業之推行業務。

 戰後,臺灣之社會行政組織體系採分級制,即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中央)、省社會處、縣社會科、鄉鎮社會課或民政課等4級。而本鎮鎮公所民政課主管業務內容包括:一般行政、調解服務、自治、地政、禮俗宗教、公共造產、教育文化、環境衛生、一般社政、社區發展、醫療補助、急難救助、山胞生活改進及協助民防等事項,因此一般社政歸其管轄。及至民國88年(1999),由於鎮上社會業務急速擴大,乃增設社會課,負責社會行政業務。

 社會福利業務之執行,須有經費來維持支付其運作,社會福利經費主要來自

 政府按年編列之經費預算,以及社會福利基金、特定稅收之部份,和民間機關團體及熱心人士之捐贈等。

    鶯歌鎮的社會福利預算,分別運用在社會教育、社會運動、社會福利及社會救濟等方面。民國82-88年社會福利基金的金額有逐年增加之趨勢。

   社會業務除了鎮公所社會課執行之外,另有社會工作員協助其運作。社會工作員制度是為保障社會福利專業服務品質,民國60年代政府開始試辦設置社會工作員計畫,80年代專業化福利服務中心成立,讓社會工作員的服務兼具專業化與效率化。

 鶯歌鎮在社會工作員輔導服務方面,給予社工員專業的培訓,民國81-97年度間辦理各項專業研習,更進一步的加強社會福利服務及人員訓練進修,訓練內容包含特殊兒童、保健、疾病防治、中低收入戶、中輟生、社工進修等。

貳、社會福利

一、戰前

 清代社會福利多併入救濟事業中,如育嬰堂。日治大正10年(1921)公布社會事業大綱,街庄亦先後設立職業介紹所、公共住宅、免費住宅場所,並由方面委員會(即福利委員會)經辦的各種社會事業。

 本鎮日治時期隸屬臺北州海山郡,時社會福利事業及設施多以鶯歌庄之政治中心(今樹林市)為中心加以運作,大抵鶯歌庄社會事業包括:(1)醫療保護事業:醫療機構包含公醫、開業醫、醫生、產婆等。(2)臺北仁濟院:進行殘廢、傷殘、病傷、老衰、幼弱治療等工作。(3)經濟福利設施:職業介紹及工作輔導、住宅供給、免費住宿、乞丐收容設施、公共浴場及海水浴場。(4)社會福利事業:「鶯歌庄濟生會」的貧民救助事業、公設助產士。(5)社會教化事業:國語普及設施,含講習所、教化聯合會、國語講習所及簡易國語講習所、庄聯合青年團、女子青年團、圖書館等。這些社會事業雖大多不在鶯歌鎮內,但亦使鶯歌民眾受惠。

二、戰後

 社會福利內容,民國60年代以社會救助為主,主要是推動小康計畫、托兒所及育幼養老等救濟工作,以及婦女保護等,到80年代擴增至以各種弱勢者的福利服務為主要內容。

 本鎮社會福利照護之對象包括兒童、身心障礙者、老人等,以下分述之:

 (一)兒童

   戰後政府忙於建設,兒童福利遲至民國50年代才受到重視,54年行政院頒行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規定於都市、鄉村及工礦區,加強托兒所及兒童福利中心,並鼓勵公私企業及民間團體擴建兒童福利設施。為因應社會變遷及需求,兒童福利發展由消極的救助及慈善性質,發展為積極性的社會福利。

本鎮兒童福利服務業務,主要是配合縣政府服務的內容進行。服務對象以鎮內12歲以下的兒童為主,其業務及活動包括:設置托兒所及輔導並辦理慈幼週、兒童成長團體、兒童假日生活體驗營、兒童寄養服務、兒童及少年保護業務、兒童傷病醫療、貧童生活補助,以及兒童問題諮詢服務等。

    在幼兒方面,本鎮從民國64年起間,相繼在各社區設置公立托兒所,民國85年4月合併成「鶯歌鎮立托兒所」聯合辦公室,協助鎮民收托幼童。此外,鎮公所亦對本鎮弱勢兒童生活加以扶助,尤以湖山、雙和兩社區總數最多,鎮公所給予生活扶助(緊急生活扶助)、托育、醫療、健保等津貼。

   (二)身心障礙福利

 身心障礙福利之照護,經民國69年殘障福利法公布,民國73年特殊教育法頒布後,立法才算大致完備。

 目前鶯歌鎮身心障礙者中低收入戶人口合計有1,071人。本鎮對於身心障礙者之生活補助方面,以領有本鎮身心障礙手冊者為補助對象,補助內容包括生活器具補助、醫療補助兩項。在身心障礙者之福利服務方面,包括免稅優待、復康巴士、交通優待等,另外還推行辦理身心障礙者育樂活動。

 (三)老人福利

 民國69年施行老人福利法,臺灣老人福利政策由以往的消極性救濟、收容,轉為積極性的福利照顧。

 本鎮的老人福利措施可分為:(1)照顧安養:即居家服務協助老人處理家事、準備食物等養護照顧,或由縣政府輔導安置在仁愛之家、養護中心加以照顧,如本鎮的安養堂公立老人扶養機構。(2)休閒活動:舉辦敬老活動,並協助鎮內老人團體辦理休閒活動,或提供社會福利服務。(3)生活及醫療補助:給予鎮內老人生活及醫療補助、津貼,並為鎮內老人提供各式醫療保健服務。(4)終身學習:為充實銀髮族精神生活,本鎮辦理老人終生學習活動。(5)長青志願服務:在縣政府協助輔導下,本鎮老年人亦參加長青志願服務活動,以延續社交生活及其對社會的貢獻(詳參卷五社會篇第一、二章)。

 

第二節  社區與生活

 

壹、社團與社區

一、社團

    清代並無社會團體,僅有類似今日之經濟業務團體「行郊」存在,亦有因宗教關係組成之神明會。

 日治時期,神明會仍存在,總督府禁止民眾集會結社,因此並無民間社會團體,僅有社會事業下之團體,其設立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日本政府政令宣導,或改良風俗以及教化成為皇民。

 本鎮在日治時期屬於鶯歌庄轄下的一部分,當時之的社會教化團體,與今日社會團體性質較接近者包括:鶯歌庄同風會、鶯歌庄教化聯合會、鶯歌庄濟生會等團體。

 戰後,本鎮以鶯歌鎮婦女會設立最早(民國43年,1954),其後陸續設置其他團體。早期社會團體多屬半官方性質,晚近以來才突顯其民間社團之特性與功能。目前本鎮之社會團體數總計有52個,以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數量最多,其他團體包括學術文化、體育、國際、宗親會等,社會團體以民間力量推動其業務,為本鎮注入一股生命動力。

二、社區

    臺灣早期社區發展工作由政府主導,進行地方村里鄰之建設。民國50年代,內政部為加強貫徹社區發展工作,採人民團體型態運作,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繼續推行基礎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建設、精神倫理建設等3大建設。

    本鎮社區發展協會,最早於民國81年成立了永吉社區發展協會,其後相繼設立,截至民國92年共計成立14個社區發展協會,包括:永吉、大湖、建國、湖山、永昌、鳳祥、鳳鳴、同慶、建德、鳳福、東鶯、北鶯、靖山、雙和等社區。

 社區發展政策的推動,相當注重社區基礎工程或硬體建設,如北鶯社區活動中心、靖山社區慢速壘球場等都是社區發展下的產物。此外,亦著重社區福利、社區活動之辦理。民國80年代以來,政府積極增加各鄉鎮市社區圖書設備補助,並舉辦民俗育樂活動以及擴大志願服務,期以精神建設與物質建設並進,實現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目標。

 本鎮推行社區發展工作實績包括:社區倫理業務、表揚之志工及關懷獨居老人活動、媽媽教室才藝班及松年大學、社區老人青少年文康活動、社會福利計畫加強低收入戶調查、「第7屆新世紀婦女學院」、親職講座、招募敬老慈幼志願服務人員、輔導志工關懷獨居老人向縣府辦理立案登記、社區整合健康篩檢活動等(詳參卷五社會篇第三、四章)。

 

貳、生活與休閒

一、生活

 (一)宗教

 鶯歌地區的民間信仰源於清代漢人移民,清代本區信仰包括清水祖師、「尪公」信仰、觀音媽、八股媽(輪祀)等,1870年代,基督教長老教會系統隨著傳入到三峽地區,鶯歌民眾是否信仰無法確認。

 日治時期臺灣的宗教活動,總督府基本上是採取順應臺灣舊慣信仰原則,不但未加干涉,官員甚至還親自參與廟宇的建醮活動以籠絡地方仕紳,達到穩固統治的作用。日治末期,因為推行「皇民化運動」,官方開始介入民間信仰行事,時「鶯歌庄」的信仰機構,大致可分為寺廟、齋堂、宗教團體3個部分,均納入總督府管理。另外基督教長老教會系統在昭和年間,成立鶯歌教會。

 戰後鶯歌鎮的宗教,延續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傳統信仰,此外也新增了許多信仰,包括隨著本地的風土民情與傳說產生的信仰,如碧龍宮與宏德宮。

 目前鶯歌民眾祭拜的神祇有:福德正神、觀音媽、輔信王公、八卦祖師、天上聖母、地母、釋迦牟尼、五府千歲、明明上帝、嶺頂觀音、王母娘娘、大墓公、三界公、尪公、陶神、水德星君、荷葉先師、孫臏真人……等。最特別處是福興宮除供奉福德正神外,還供奉一尊鶯歌的特殊信仰-陶神,已將產業融入宗教信仰中。

 而在西方宗教方面,則包括一貫道、基督教等。其中基督教在本鎮教會所共計4處,分別為「真耶穌教會鶯歌分會」、「鶯歌教會基督教貴格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鶯歌教會」、「鶯歌教會聚會所」,分別位於文化路(2家)、光復路、尖山埔路上。

 (二)慶典

 本鎮慶典可分為:
(1)宗教慶典:包括福德正神祭典、迎尪公、八股媽祭典、碧龍宮祭典、大墓公祭典等,各有其慶典舉行的日期及儀式。
(2)鶯歌陶瓷嘉年華會:本慶典因地方文化產業所興起的現代新節慶,起源於民國75年,在當時鎮長詹清火的支持下,借用鶯歌國中數間教室舉辦第1屆「鶯歌陶瓷展」,其後定名為陶瓷嘉年華會。經過多年的發展,鶯歌陶瓷嘉年華會已成為全國12大節慶之一。

 (三)生命禮俗

    臺灣民俗中生命禮俗主要包括生育、婚禮、壽誕、喪葬等階段,藉由各種儀式、禁忌來趨吉避凶,祈求平安順利。在生育方面,本鎮在日治時期即有私人產婆開業,此外鶯歌庄還以公費設置產婆,產婆也相當受到地方尊敬。今日雖從產檢到生產都是在醫院進行,但是「做月內」、「三朝禮」、「報酒」、「收涎」、做度晬」等禮俗,民間仍然保留並持續進行中。

 婚禮中則保留「送定」、「分餅」、「食姊妹桌」、「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壓茶甌」等傳統習俗,此外亦在婚宴中已融入綜藝團、卡拉OK等新式娛樂以娛樂助性。

 傳統習俗中,50歲以上老年人,每10年做1次大壽,家族會以聚餐、演戲來慶祝,傳統上壽誕要吃豬腳麵線,麵線代表長壽之意,現在則流行買生日蛋糕或是到餐廳聚餐。

    喪葬儀式中,仍保有傳統壽衣、入殮、出殯等儀式,而「腳尾飯」之習俗至今仍保留。目前本鎮共有3處公墓和靈骨塔,供鶯歌鎮和樹林市民申請使用,使用年限6年,屆滿後則進行洗骨、曬乾、消毒、進塔等程序。

   (四)傳說與諺語

 鶯歌鎮最有名的傳說為鶯歌石傳說,另外較著名之傳說還包括尖山堆、龜公廟、福德宮、陶神與荷葉先師、水聖宮等相關傳說。此外亦有一些起源於本鎮或描述本鎮之諺語,如「好天落坱,下雨落膏」、「鶯歌石對利鳶嘴,三角湧對尖山堆」、「鶯歌對座鳶山嘴,鳶山對面尖山堆」、「三日好天就搬戲,三日壞天就借米」、「大樹林出大賊股,大湖山出水查某」、「留一叢后宗叔公仔燒火炭」,這些諺語均相當寫實(詳參卷七生活篇第一章)。

二、休閑娛樂

    (一)休閑設施與活動

    本鎮休閑娛樂設施及民眾之娛樂活動,包括:
(1)公園:大型公園5個,加上其他小型公園,鎮內共有大小公園10餘處。
(2)社區活動中心:為鎮民舉辦各種集會、文康、育樂、休閑及婚喪喜慶等活動的場所。
(3)登山步道:鎮公所陸續新開闢了18條登山步道,以鶯歌石為中心,連接龜公廟、農林禪寺、孫臏廟,以及林長壽圖書館後山,是早覺會與鎮民清晨爬山運動最主要的區域。
(4)鎮民免費公車:鎮公所為使鎮民享有更便利的交通,籌措經費開辦鎮民免費公車,目前已開闢5條行駛路線供鎮民搭乘。
(5)河濱公園自行車道:鶯歌到樹林山佳段的河濱公園,自然景觀最為豐富,遊憩點最多,很適合親子同遊。
(6)戲院:本鎮計3家戲院,鶯歌戲院(於今中正一路)成立於日治時期(「鶯歌座」),戰後於民國50、70年代分別再成立兩家戲院,即榮聲戲院、金金戲院。
(7)湖山製片廠:位於中湖里,即林摶秋於民國46年成立「玉峰影業公司」的製片廠,計拍過5部片子。
(8)酬神戲:廟會祭典會請戲班來廟前演出,劇種以歌仔戲、布袋戲為主,過去還包括北管戲、南管戲、傀儡戲、皮影戲及平劇等演出。
(9)綜藝團:目前鶯歌鎮內綜藝團有3個,包括鶯聲綜藝團、佳佳綜藝團、上昇燈光音響企業社,多接辦喜慶宴會、工商尾牙、社團晚會等活動。此外亦有聘自外地之綜藝團演出。(10)體育會:鶯歌鎮體育會成立於民國79年,計有35個單項委員會,是鶯歌鎮民人數最多的社會團體,其設施及舉辦之活動,亦成為鎮民休閑娛樂的重要項目,經由競賽賽事的舉辦,造就許多世界級選手,包括張栩(圍棋)、黃秋琴(跆拳道)、楊淑君(跆拳道)、林韋良(扯鈴)等人,均成為鎮民的榮耀。

    (二)飲食生活

    本鎮鎮民之飲食,在歲時節慶或生命禮俗中,有特別的飲食活動與食品,包括大年初一碧龍宮平安齋、正月初六清水祖師聖誕、賽神豬、正月初八「八股媽」、3月16日八卦祖師龜公誕辰、清明、端午節、7月22日鳳鳴福安大墓公祭典、冬至、尾牙等節慶。

 除了固定的歲時節慶外,鶯歌有許多土地公廟,在不同的日期舉行吃土地公福的「吃會」和「乞龜」(紅龜粿)活動,如2月2日土地公生日、上元節、中秋節等。

 此外在生育、婚禮、壽誕、喪葬禮俗中亦有特定之食品。鎮公所特別於清明節時,在各公墓成立服務站,準備紅龜、麵龜、杯水等食品,供民眾取用,提供鎮民最佳服務。

    在日常生活中,鶯歌鎮民飲食生活也相當活潑多樣,包括中式、西式、日式料理等應有盡有。鎮內的傳統老店,著稱者包括:阿婆壽司、鶯歌蚵仔麵線、彰鶯肉圓、勇伯垃圾麵、破鑼飲食店等。此外,南雅路夜市更是鶯歌鎮小吃的大本營,鎮內另有多家結合鶯歌陶瓷與美食的藝術複合餐廳,提供鎮民以及觀光民眾美食,如傳香客家藝術餐廳、城市小築等。

 本鎮除美食外,古今另有幾項特產聞名遠近:(1)茶葉:山區自清代同治年間即有產茶葉,後來地力逐漸衰竭,產量減少,加上炭礦業發達,茶農紛紛轉業茶園日益荒廢。(2)豆皮:尖山黃厝豆皮。(3)醬油:陳國治的「名鶯醬油」、橋仔頭的王記昌。

 而在西式餐飲方面,位於光明街的卡歐里餐廳,是鶯歌較早成立的西餐廳,鎮內還有許多複合式的咖啡簡餐以及全國大型連鎖店,如貴族世家、我家牛排、85℃咖啡、麥當勞等,已成為年輕人飲食習慣中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日本料理,本鎮先後有許多家日式風格的火鍋和燒肉餐廳,如「菊屋」、「八條」兩間日本料理店,但都已經停止營業。民國97年有建國路「小林壽司」和國慶街「伊賀」兩家新店開幕,另外如元町東京火鍋、天鵝日式火鍋、野宴日式炭火燒肉、昭和園日式燒肉等,都是鎮內頗具代表性之日式飲食餐館。 

 近年來,隨著國際婚姻移民移入,以及外籍勞工的任用,東南亞各國的飲食文化也隨之傳入本鎮,鶯桃路上已有越南菜、泰國菜的飲食店,大湖路和中湖街也有越南菜的飲食店等,呈現不同的飲食文化,也在鶯歌創造出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詳參卷七生活篇第三章)。

閱讀 : 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