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仁自民國91年擔任鎮長以來,迄今已接近八年,為不負鄉親所託,一直兢兢業業的盡好鎮長職責,每天工作16小時,相當於一年工作730天,當遇到推動建設上的各項困難,也都不畏任何打擊,解決問題、完成鎮民賦予的使命。有仁也感謝鄉親好朋友,不離不棄的支持及肯定有仁推動施政的努力。
本章以表列方式,列出從日治時期以降的鶯歌庄、鎮長,中央民代及縣議員,以補人物傳之不足。
本人物篇撰寫對象,以對鶯歌鎮有貢獻或曾居住於鶯歌鎮、在臺灣社會有一定程度影響力者為主。除徵引歷史文獻外,另輔以耆老口述訪談資料來完成本篇的撰寫。 所擷取的人物,以下將按政治人物、商界人物及教育界人物等類別依序編寫。若因文獻資料不多或缺乏訪談資料,而無法列入人物傳者,則透過人物表呈現,以補人物傳之不足。
鶯歌雖然幅員不大,仍有許多地方美食為本地民眾所樂於品嘗,像阿婆壽司、垃圾麵、蚵仔麵線等,都是許多在地民眾熟悉的好味道,也成為許多外地遊客前來鶯歌的必點美食。
鶯歌居民除了勤於工作之外,休閒娛樂面像也相當多元,無論是靜態棋藝或是動態的運動,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贏得世人讚賞,像戰後初期的林槫秋,設立「湖山製片廠」拍攝台語片,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又像近年來的張栩(圍棋)、黃秋琴、楊淑君(跆拳道)、林韋良(扯鈴),都堪稱是鶯歌之光。
宗教禮儀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東方宗教或是西方基督宗教,在鶯歌都有相當發展,但鶯歌的陶瓷文化,也誕生出了地方特有的信仰、活動,像是全台唯一的碧龍宮(龜公廟)、宏德宮(孫臏廟),或是鶯歌陶瓷嘉年華,都令人津津樂道,也顯示出鶯歌小鎮的獨特文化。
鶯歌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鎮,除了用來做為地名的「鶯歌石」外、,也還有向汪洋居、黃厝、樂太和等深具歷史意義建築外,以及全台各地都少見的古窯廠,特殊的文化令許多人深深著迷。
鶯歌雖以陶瓷聞名,但文學上有陳芳銘及陳映真的著作流傳;在電影方面,林摶秋不僅是第一個個在東寶任職拍片的台灣人,他在中湖成立玉峰影業公司拍攝台語電影,在台灣電影歷史上也留下重要地位;至於從清代以降許多從事陶瓷工藝的職人,更是將鶯歌打造為台灣陶都的幕後功臣,也因為這些先進的努力,讓今日的鶯歌成為富有文藝氣息的小鎮。
福德一路是國道二號通往鶯歌、龜山、八德的重要幹道,由於長期以來有許多重車行經此地,造成路面破損嚴重,加上大車型行經此路段與機車爭道,險象環生誒3月底甚至傳出一起機車騎士不幸遭大車撞死拖行的不幸意外,為此泓欽也邀集養工處、公所前往會勘, 希望在4月15日之前完成路面改善工程,保障所有過往人車安全。泓欽也希望新北市、桃園市政府能夠通力合作,早日拓寬福德一路177巷改善當地交通堵塞問題。